培训咨询电话:027-68778326

一日进武大 终身珞珈人

学员天地

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培训班(第三期)学员结业分析

2021-04-26 15:16:24 k1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: 张璐 点击量:

【项目名称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培训班(第三期)

【项目时间】2021年4月16日-4月18日

【教学计划】


序号 课程名称
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形成逻辑
2 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与实践方法
3 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合课程思政后的变化--以有机化学为例
4 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--以经济学为案例
5 教学工作坊-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享


     【学员留言】兰州城市学院 郑茹月  副教授 结业心得分享


尊敬的各位老师:

大家好!我是来自甘肃兰州城市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。十分感谢本次培训组织者能够给我这样一次难得发言机会。其实我们每一位培训的老师而言,每一次的学习培训都是满怀期待,满载而归,我想这次也不例外!

下面,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本次培训的收获与思考:

一是本次培训满载的收获。本次培训能让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收获,应该感谢武汉大学教师培训中心的各位组织者和管理者们,是你们细致周到的安排和用心努力的设计,才会让我们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有这样充实的体验!本次培训我们收获很多,总体来说有两个方面,其一,培训讲座全面系统,异彩纷呈,学员获益匪浅。各位专家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在“课程思政”中的思考研究与工作实践经验积淀拿出来与大家分享,讲座深入浅出,可谓异彩纷呈,这里有“课程思政”的“术”与“道”、有“思政课程”与“课程思政”的理论逻辑分析、有如何建设“课程思政”的一般性建议、也有具体“课程思政”的实践性探索……其二,培训讲座拓展视野,提升认识,更新观念。在聆听各位专家精心准备的讲座中,触动我们最深的是他们的口才、他们的自信、他们的敏锐、他们的眼界、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、他们满怀爱心的教育情怀……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员,让我们领略到学无止境,让我们懂得如何更新观念。我想这次培训并不是我们对“课程思政”了解学习的结束,而是以后我们推动这项重要工作的开始!我们常说,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,路虽远,行则将至,事虽难,做则必成!我相信,通过本次培训,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了何为“课程思政”?如何推动“课程思政”的建设,我们也将会成为各自学校“课程思政”建设走在前列的人,成长为“课程思政”的名师!

二是本次培训深入的思考。在“课程思政”建设工作的推动过程中,作为马院的思政课教师,我们本次参加培训的四位老师均参加了学校的此项工作。可能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性的认为,做“课程思政”,一定是思政课老师最能行!但是在这里我想说,实际上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才是“行家里手”,因为一直以来,他们都在各自的专业课中默默的在做,如体育教学中奥运精神的传承、工科专业课程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、文学艺术专业中文化自信的树立等等,只是过去我们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聚焦式的明确提出“课程思政”。

今天在这里,我想谈谈自己对“课程思政”的认识和理解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,这里有两个词我觉得大家一定要记得,那就是“培根铸魂、启智润心”,我想说,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强化“课程思政”建设的初心!基于这样的认识,我将自己的思考概括为 “内容为王、载体为基、方法为要”。

首先,何为内容为王?那就是如何挖掘“思政元素”。我想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在专业课程将“思政元素”系统化、体系化。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宏观层面、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挖掘。所谓的宏观层面就是要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,仅仅围绕“立德树人”这个总目标,按照总书记所说的“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”三个层次展开:“明大德”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接班人的目标,在思政元素中更多的体现为“政治信念”与“家国情怀”;“守公德”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坚守“公众之德”,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做到“心底无私天地宽”,成为社会的精英;“严私德”就是要将学生们培养成品质高洁的人才,我们常说“百行德为首,品德人自高”。微观层面是专业人才培养,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专业所培养的学生,将来要成为怎样的“行业人”?课程思政一定要立足行业人才需求这个最基本的前提。微观层面就是课程目标,在专业人才培养中,每一个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,一定要将专业课程所培养的素质目标弄清楚,我们才能找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本质与内涵。

其次,何为载体为基?那就是如何选择教育载体实现协同育人目标。“课程思政”建设提出的重要目标就是与思政课同向同行,共频共振,从而实现“三全”育人、形成协同育人,说到底就是要构建“大思政”格局。所以我今天想说,“课程思政”不是“课堂思政”,我们一定要打破这样固有的认识,要有开拓的视野,开放的意识。如何做到“协同”?如何实现“育人”?我想就是要通过对载体的选择才能实现。最重要的载体就是“课堂载体”,毫无疑问,这就是主渠道、主阵地;其次是活动载体,刚刚讨论中有社会工作人员的发言给我很深的启发,把高校优质资源带到社区,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区,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各种活动的载体;三是文化载体,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过探索,由我们赵老师带头所做的“诗化德育”工作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我们将礼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题,通过文化载体树立学生文化自信;四是网络载体,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网络的 “原住居民”,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,做好“网络大课堂”的文章。我想以上的多种载体都能充分发挥作用,那么协同育人就能够真正实现。

第三是何为方法为要?就是找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。我想这里强调一点,一定是“融入”而不是“插入”或者“放入”。融入一定是这样的效果,“如春在花,如盐化水”,而非“眼中金屑、米中掺沙”。怎样找到自己的融入方法,我想这一定和我们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关,就方法而言,总结起来就是“听、说、读、写、观、行”六位一体的方法,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立足专业课程教学,寻求与教学相吻合的“独树一帜”的融入路径了。

以上就是我对课程思政的一些粗浅认识,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!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辛勤付出,让我们树理念、长见识、有启迪、有收获!